Skip to content

根据多个来源的综合分析,OM代币(MANTRA生态原生代币)在2025年4月14日前后发生的暴跌(跌幅超90%)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:


一、交易所清算与流动性危机

  1. 集中清算触发连锁反应
    多家交易所(如币安、OKX)在亚洲凌晨低流动性时段对OM账户进行了大规模强制清算,导致短时间内抛压剧增。由于此时市场深度不足,价格迅速失衡,进一步引发恐慌性抛售和多空双杀。

  2. 高杠杆交易的放大效应
    OM合约市场允许高达500倍的杠杆,暴跌期间多单爆仓金额超过4778万美元,空单爆仓1801万美元。清算规则收紧后,部分投资者被迫平仓,形成恶性循环。


二、项目方控盘与代币经济设计缺陷

  1. 高度集中的代币分配
    项目方控制OM代币流通量的90%,真实流通量仅占完全稀释估值(FDV)的5%。这种高度控盘导致市场流动性脆弱,少量抛售即可引发价格崩盘。

  2. 代币经济模型的争议

    • 通胀机制与供应量翻倍:项目方近期宣布将OM总供应量从8.888亿增至17.777亿枚,并引入3%年通胀率,削弱了投资者信心。
    • 质押与通缩陷阱:通过高年化质押收益(20%)吸引用户锁仓,同时采用通缩燃烧机制制造稀缺性假象,实际流通盘被压缩至8800万枚,加剧价格波动。
  3. 空投规则的恶意篡改
    初期以“上线即解锁20%”吸引用户,后改为“10%首期+三年线性释放”,并以“女巫攻击”为由冻结账户,清除早期参与者,引发信任危机。


三、市场操纵与内部抛售嫌疑

  1. 链上数据指向内幕交易
    暴跌前数日,多个鲸鱼地址(包括疑似团队关联钱包)向交易所转入4360万枚OM(占流通量的4.5%),总价值超2.27亿美元。其中部分地址属于战略投资机构Laser Digital和Shorooq Partners,引发市场对“战略抛售”的猜测。

  2. 场外交易(OTC)与做市商操作
    有爆料称,项目方长期通过OTC市场进行代币循环抛售,采用“新OTC代币接旧盘”的模式维持价格,最终因筹码解锁而崩盘。


四、项目基本面与社区信任危机

  1. 早期黑历史与法律纠纷
    MANTRA前身MANTRA DAO曾因团队背景造假、挪用资产等指控陷入诉讼,联合创始人及高管陆续离职,社区对团队透明度存疑。

  2. RWA叙事与估值泡沫
    项目虽宣称与中东地产巨头合作代币化10亿美元资产,并获迪拜VARA牌照,但其总锁仓价值(TVL)长期仅数百万美元,完全稀释估值(FDV)却一度达153.9亿美元,高估值与低实际落地形成巨大落差。


五、监管真空与交易所责任争议

  1. 交易所风控失职
    币安等平台在明知OM控盘严重的情况下仍开放高杠杆交易,且未对异常资金流动预警,被指“既当裁判又卖武器”。

  2. 项目方与交易所互相推诿
    MANTRA团队将责任归咎于交易所“鲁莽清算”,而交易所则强调投资者需自行承担风险,双方均未提供充分证据。


总结与启示

OM暴跌事件暴露了加密市场中常见的几大风险:高杠杆与流动性陷阱、代币经济设计的脆弱性、项目方控盘与市场操纵、监管缺位下的责任模糊。尽管MANTRA后续推出回购销毁计划并试图澄清,但投资者需警惕类似项目,优先关注基本面稳健、流动性充足且团队透明的标的。在加密市场,“别人的信仰可能是庄家的燃料”